部落一詞在清代時期譯為「社」,日治時期沿用此譯稱,國民政府時期至今則 有「部落」、「聚落」、「村落」等不同名稱。
在傳統上,部落間立石界碑,彼此區別的很清楚,因為領域界線的超越常常會造成部落間的嚴重衝突。每一個部落會追溯其祖先創建的部落為發祥地,而自認為是發祥地的分支部落。發祥地和分支聚落之間,彼此會有一種「起源-分支」的階序關係的認知,所有排灣族部落的發祥地可以追溯到臺灣南端的北大武山。在神話傳說中,排灣族的祖先起源於此,逐漸向南向東拓墾殖民。
在「長嗣制」基礎上,排灣族發展出以頭目為核心之貴族-平民之階級社會。有關排灣族的起源,日治時期的人類學者馬淵東一認為是起源於屏東北部山區,其後再向南和向東遷移。
譚昌國指出,排灣族部落的形成及遷徙和頭目家的發展有密切關聯,因為這些記憶都靠巫師的祭儀文化而被保存迄今。因此,部落的游動係由部落頭目率其屬民遷徙,所以我們可以說,傳統領袖「頭目」的遷徙史就排灣族部落的遷徙史;張金生亦指出,研究排灣族的部落史,有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那就是「頭目系統的演變及其傳承」;因此,有關tjuwaqau部落的形成,將以maljaljaves(瑪拉拉彿史)及kaingau(蓋依腦)兩家mamazangijang(頭目)的形成實施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