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宗旨
關心台灣海洋環境、生態、及台灣海洋文化
可曾行船海上回望福爾摩沙美麗島?湛藍的天空、山脈、海洋,共同孕育寶島台灣。
一道由南往北經過台灣東部的北赤道洋流,清澈高溫、流速穩定,因水色濃重也被稱
作「黑潮」,造就豐富的海洋生機,活絡周遭環境,靜靜默默,堅持濤濤向北,象徵
台灣永不止息的生命勁力。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於1998年成立,從鯨豚調查記錄工
作為開端,進而以「關懷台灣海洋環境、生態與文化」為宗旨,盼匯集台灣愛好海洋
民眾的心力,如同一股陸地上的黑潮洋流,共同以穩定、溫暖、堅持的態度,傳達與
實踐海洋保育理念,期待讓大家親近、認識而珍惜海洋。
海洋生態觀察、海上觀察與解說、東部鯨豚調查紀錄
鯨豚是海洋生態系中的高階消費者,被形容為「海洋的巨人與精靈」,可說是海洋環
境的生命指標,關心鯨豚就是關心海洋的開始,而賞鯨船如同海洋教室,能帶領遊客
身歷其境分享知識與感動。黑潮自1999年起即投入花蓮港賞鯨解說培訓,每年夏天
舉辦「海上觀察與解說營」,以多面向課程引導學員兼具生態認知與解說觀察能力、
累積對海洋的深厚情感與體驗。迄今,近五百位學員參與,並培訓出30位解說員協助
出海解說,其他半數以上願意長期投入會務,已成為本會為台灣培育海洋志工團隊的
主要途徑。此外,我們也在北花蓮海域累積千筆野外鯨豚目擊紀錄,建置資料庫,並
完成「飛旋海豚的一天」調查與「海豚的圈圈」影像紀錄片等。2010年開始,進行花
蓮海域瑞氏海豚(花紋海豚)個體辨識研究計畫(PHOTO ID),已成功辨識出250隻以
上的花紋海豚個體,並提供學術單位進行花紋海豚族群遷徙、社群結構、年齡確認等
科學研究。2011年起,更針對北花蓮海域目擊鯨豚進行水下錄音,收錄台灣外海鯨豚
聲紋資料,並協助農委會林務局建構台灣野生鯨豚聲紋資料庫。黑潮除了自行完成多
項鯨豚相關研究,同時也協助其他學術單位或學校進行海洋及生物資料搜集及調查
2006年協助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陳國勤博士進行石梯坪藤壺生態監測,2009-2011
年協助中山大學張水鍇教授進行花蓮海域飛魚採樣調查研究
許下對海的承諾,尋找未來
過去,我們的眼光侷限陸地,沒有機會認識鯨豚以及其他豐富的海洋生命;而我們的腳步停在海岸,只有對峙隔閡,卻看不見向外延伸的視野…
人們應如何看待海洋?環境惡化速度很快,想恢復卻困難重重。要還給台灣海岸與海洋應有的尊重與乾淨的風貌—我們該如此承諾。人與海,和諧依存,這樣的願景需要大眾一起參與。
海洋總是敞開著,若能開拓視野、與海建立和善關係,這是海洋精神與藍色文明的展現。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期盼並需要您的呼應,讓我們共同盡一分海洋子民的心力,邀請大家走向海洋,尋找另一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