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計畫與生涯規劃主要陳述你未來進入大學後是如何去規劃你大學四年的學習,內容可以寫到修課計畫、自主學習計畫,如語言檢定、電腦證照等學校課程外的學習,明確規劃自己在未來大學學習過程中對自身的期許與目標。
建議同學可以從短期規劃(現在到大學開學前)、中期規劃(大學四年)以及長期規劃(大學畢業後)等有系統結構的面向來描述自己的讀書計畫。譬如可以「大學入學前的準備」、「大學求學期間」、「生涯規劃」及「未來期許」四個部分,具體說明未來的學習計畫及職涯方向。
教授提問的目的,為避免考生對科系有錯誤的認知與期待,錯選學生進入該校系。政大新聞系教授王淑美指出,她曾經遇過考生說想當網紅,所以選擇新聞傳播,這其實是對科系的瞭解有限。台大圖資系系主任林奇秀說:「我們希望選進來的學生都是真的知道這個系在學什麼,不要進來後才抱怨以為學的是『資訊』,結果並不是。」
清華大學教務長巫勇賢期待考生能多多描述:你如何檢視過去的自己?在歷程裡你獲得了什麼?反省了什麼?因為這些可以看見考生重要的成長歷程、學習能力與成長型心態,能否把各項挑戰、挫折當作成長的養分?面對批評會不斷思考自己如何改進?訂定不同期程目標?更能欣賞別人的成功。
教授的提問動機,是希望能夠認識考生,是否經思索未來出路等才決定申請該科系。因此建議考生明確指出為什麼報考該校、該校有什麼樣的特殊資源與計畫?該系又有提供什麼樣的特別課程等?最好能分析不同學校間的優劣勢,顯現非這所學校、這個科系不可的原因。
這題經常是整場面試中的關鍵。教授希望能了解考生對校系帶來多少價值、匹配度。建議用實例證明自己符合校系的技能與經驗,另外也可以從系上必選修課程或教授的專業下手,延伸討論這校系有什麼領域、比賽、實習機會等,是未來有興趣參與或探討的,即可展現校系與考生的絕配度。
二階面試時,教授在最後通常會問考生「有沒有問題要問我們?」而考生常常會禮貌地回答:「謝謝!我沒有問題。」對此,政大經濟系副教授王信實說:「其實回答這道題目可以讓我們看出你是不是真的想來我們系上,是不是對我們有深入的了解,對於未來即將加入的大家庭是否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