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村」位台東達仁鄉,共329戶,是排灣族裡唯一未曾斷過五年祭的部落,其祖先分別是本地的排灣族和來自屏東來義鄉古樓社的排灣族。「土」在排灣族語「Draba」,是指「土地遼闊,獵物豐富的地方」,早期依附溪流和土地狩獵維生。
台東縣南部山裡,距海邊僅10分鐘車程的小部落,有群排灣族子民,依大竹溪和大武山山陵來延續部族生命。它的名字叫「土坂村」,村裡部份排灣族子民的祖先,是約1939年至1942年間從屏東來義鄉古樓社跋山涉水而來,被稱「來自日落地區的排灣族」,而本地排灣族則被稱「來自日昇地區的排灣族」。兩個原生存於不同地域的排灣族,在土坂建立一個遵循頭目階級制度的傳統排灣社會。
1.年祭
年祭(排灣語:Masalut、Masuvaqu)或稱收穫祭、小米收穫祭。此祭典之本意是為當年度農作豐收、狩獵足食來感謝神靈之眷顧,並以崇敬莊嚴之心境舉行主要祭儀,後接續各式活動以表歡慶。其字根 salut 及跨越之意,表示為一個年度的終止與進入新年度的分界。程序中祭儀部分主要是由祭司、靈媒主持,並將收穫的小米入倉,選播種用的小米,吃新米等。唯各地區年祭之程序,皆因該地風俗而所有不同。且隨時代變遷,祭典之主旨在傳統信仰價值之外,流變出聯誼、團康的性質,其中不乏傳統技能競賽、美食饗宴等現代活動形式之企劃設計。
2.祖靈祭
排灣族祖靈祭(排灣語」:Maljeveq),現今又被稱為五年祭、人神盟約祭,是台灣原住民排灣族的古老祭典,亦為南島語族中最隆重的祭典之一。 排灣族裡最重大的祭儀「五年祭」,相傳是排灣族的祖靈由聖山大武山降臨到各部落巡視並賜福給子民們。由於部落散至各地,祖靈巡視需要5年時間,因此,各部落每隔5年舉辦一次五年祭,迎接祖靈的到來。這是五年祭縮小版展示區的刺神球祭儀。目前仍保有祖靈祭的地區包含:屏東縣來義鄉的古樓 (Kuljaljau)、望嘉(Vungalid)、文樂(Pucunug)、高見 (Takamimura)及白鷺 (Pailjus)春日鄉的力里 (Ladrekedrek)、七佳 (Tjuvecekadan)、歸崇 (Kinaiman),及台東縣達仁鄉的土坂 (Tjuabar) 等部落。
3.毛蟹祭
每年的三到六月是東排灣族捕抓毛蟹的季節,在這之前族裡的頭目與巫師會為捕蟹人舉行一場「毛蟹祭」,先是以樹葉與小米酒灑向大地,並以母語唸誦告知祖先、神靈,即將展開捕蟹的活動,以期盼捕蟹順利、豐收。